對于無法自主進食的患者而言,鼻飼管是維持生命營養(yǎng)的“生命線”——它繞過吞咽障礙,將流食或藥物直接輸送至胃部,為患者提供持續(xù)的營養(yǎng)支持。然而,這條“生命線”也暗藏風險:堵塞讓營養(yǎng)中斷,脫出則可能引發(fā)誤吸甚至窒息。當意外發(fā)生時,家屬和護理人員如何冷靜應對?又該如何未雨綢繆,降低風險?本文結合臨床案例與專家建議,為您梳理一套科學、實用的解決方案。
一、鼻飼管堵塞:營養(yǎng)中斷的“隱形殺手”
? 堵塞的常見誘因
食物殘渣堆積:未充分研磨的米糊、蔬菜泥,或含纖維的果汁(如橙汁)易黏附管壁;
藥物未溶解:片劑、膠囊直接注入鼻飼管,未碾碎或用溫水充分溶解;
管道扭曲:患者翻身、活動時牽拉導管,導致內腔折疊;
凝血塊阻塞:長期留置導管可能損傷黏膜,形成血凝塊。
案例警示:
65歲的張先生因腦卒中留置鼻飼管,家屬為補充營養(yǎng),將未過濾的骨頭湯直接注入,導致導管完全堵塞。嘗試用溫水沖洗無果后,緊急送醫(yī)通過導絲疏通,雖未造成嚴重后果,但患者因此中斷營養(yǎng)支持24小時,體重下降1.5公斤。
? 堵塞的應急處理:分秒必爭的“三步法”
第一步:停止灌注,檢查殘留
立即關閉鼻飼管末端開關,回抽胃液觀察是否有阻力。若回抽順暢,可能為暫時性黏附,可嘗試輕柔旋轉導管;若完全無法回抽,需立即疏通。
第二步:溫水脈沖沖洗
用20-30ml溫水(38-40℃)連接注射器,采用“推-停-推”的脈沖式手法沖洗導管。禁忌暴力沖管,避免導管破裂或食物殘渣被推入更深部位。
第三步:藥物或酶制劑輔助
若溫水無效,可嘗試注入5%碳酸氫鈉溶液(針對蛋白質堵塞)或胰酶溶液(針對脂肪堵塞),保留15-20分鐘后再次沖洗。若仍無法疏通,需聯(lián)系醫(yī)護人員更換導管。
專家提醒:
“家庭護理中,切勿使用可樂、醋等民間偏方疏通導管。”某三甲醫(yī)院消化科護士長指出,“酸性液體可能腐蝕導管材質,而碳酸飲料中的氣體可能引發(fā)患者腹脹?!?/span>
二、鼻飼管脫出:誤吸風險的“定時炸彈”
? 脫出的高危場景
固定不牢:膠布因出汗或摩擦脫落,導管隨呼吸或體位移動逐漸外滑;
患者躁動:意識障礙或疼痛患者無意識拔管;
操作失誤:翻身、拍背時未妥善固定導管,或喂食后未及時夾閉末端。
案例警示:
42歲的李女士因胃癌術后留置鼻飼管,夜間翻身時不慎將導管壓在身下,次日晨護時發(fā)現導管已完全脫出。家屬自行嘗試重新插入,導致導管誤入氣管,引發(fā)劇烈咳嗽和血氧飽和度驟降,經緊急氣管插管才脫離危險。
? 脫出的應急處理:安全第一的“黃金原則”
立即停止喂食,評估脫出長度
若導管完全脫出,切勿自行插入!非專業(yè)操作可能損傷氣道或食管,引發(fā)感染或穿孔。
保持患者側臥位,清理口腔分泌物
若患者有吞咽反射,協(xié)助其低頭含胸,防止誤吸;若意識不清,將頭偏向一側,用吸痰管清理口腔殘留食物。
緊急聯(lián)系醫(yī)護人員
鼻飼管脫出后需重新置管,醫(yī)護人員會通過X光或聽診確認導管位置,避免誤入氣管或腸道。
專家提醒:
“脫出后重新置管的時間窗很關鍵?!蹦持匕Y醫(yī)學科主任強調,“脫出超過4小時,胃黏膜可能因導管刺激發(fā)生水腫,增加置管難度和并發(fā)癥風險。”
三、防患于未然:日常護理的“四大關鍵點”
1. 妥善固定,定期更換膠布
采用“高舉平臺法”固定導管:將膠布粘貼于鼻翼兩側,導管呈“U”形彎曲后固定于臉頰,避免直接壓迫鼻黏膜。每3天更換膠布,出汗或污染時立即更換。
2. 喂食前后“沖管-夾閉”標準化
喂食前:用20ml溫水沖洗導管,確認通暢后再注入食物;
喂食后:再次用溫水沖洗導管,避免食物殘留,最后夾閉導管末端。
3. 體位管理:床頭抬高30°-45°
喂食時保持半臥位,利用重力減少反流風險;喂食后維持該體位30分鐘,避免立即平臥或翻身。
4. 患者與家屬的“雙培訓”
對患者:通過圖片、視頻或模型演示,幫助其理解鼻飼管的重要性,減少無意識拔管;
對家屬:培訓沖洗、固定等基礎操作,并強調“任何異常立即聯(lián)系醫(yī)護人員”的原則。
結語:從“被動應對”到“主動守護”
鼻飼管的堵塞與脫出,考驗的不僅是護理技術,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。通過科學預防、規(guī)范操作和及時應急處理,我們完全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,讓這條“生命線”更安全、更持久地發(fā)揮作用。